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

學貴有疑

學貴有疑

優化課堂教學,一向是本校之關注項目,著眼點是老師的教學技巧、教學藝術和教學風采,講究的是課節的精緻度、精彩度和有效度。在這基調下,喜見老師們都能挖空心思,想盡辦法來提升教學成效。多年來,創新意念不絕,令到本屬刻板的課堂學習變得好不生動活潑,趣味盎然。

老師們的創意思維,雖云是紛鬧多姿,然亦未嘗半點背離學校的三大規劃要求,那就是「精講多練」、「巧設提問」和「善用IT」。課堂上,但見老師們都能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:深入淺出地講解之餘,復能緊抓課堂重點,又能逐一化解學生的難點和盲點;點撥間,盡見老師們出神入化的提問技巧,和精彩生動的IT技術。這樣富心思的教學鋪排,勝在契合校情,而又捐華務實,所以很快便卓有成效,令到學習漸入佳境。

難得的是,老師們並未因此而志得意滿,反之,更加努力地鑽研新的教學套路。據云,「巧設懸念」將會是下一輪的教學規劃。這真是一明智之考慮。須知道,學起於思,思源於疑──學貴有疑──有疑才意味著有探究問題的興趣,有探究問題的興趣才意味著有學習之主動性和自覺性,有了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培養出良好之自學習慣。教育,畢竟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,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。那末,師之為教,就不該只顧全盤授予,而須相機設疑。

其實,懸念這種佈疑手法,在文學作品中早已被廣泛應用,為的是要使故事情節更呈曲折,震懾讀者心弦,令其欲罷不能。現今的新聞報導也愛用這種手法來喚起關注,大家如有留意的話,新聞報導的開頭,總會加插幾句導語來作為懸念,令人聽了會不期然地興起追尋「真相」的意欲。電視劇集就更加常用這手法去吸引觀眾:每集的結尾除了會留一條難以逆料的尾巴來「吊」觀眾的口胃外,平時的promo也會弄成疑雲滿布。說穿了,這也不外是說書先生那老套技倆:「欲知後事如何,請看下回分解!」的另類宣示手法。可是,我們的情緒就是這樣被牽引下去。由此可知,懸念是有股多大的威力。

由此亦可以想像,懸念這股威力,如果運用得宜,也一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追求知識的熱忱。老師只須因應所教之內容,在適當處著意地留白,又或是將其蒙上一層神秘色彩便可。結果,學生便會窘於一種「心求通而未達,口欲言而未能」的失衡狀態,繼而被激發起探究的欲望。這是一種圖以「一石激起千重浪」的教學思維,有其悠久之歷史,發展至今,已演變出不少精妙管用的模式,例如「激疑」、「巧問」、「設障」、「示錯」、「求變」、「留味」等方法便是。說來輕易,但須警醒的是,妙用儘管眾多,如何去使之緊扣學生心弦,令其興趣高漲,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成敗就取決於老師對同學的好奇心與感悟力所拿捏的準確度:懸疑性太低,恐怕學生會不為所動;懸疑性過高,卻又只怕學生悟性未夠,師生未能互通靈犀,那麼老師的一番苦心,亦只屬徒然。更甚者,課堂氣氛可能會因此而變得呆滯沒勁,本以為是高潮的卻變成了反高潮,何其困窘?慎哉設疑!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。

古之先哲,談到治學,無不強調一個「疑」字。譬如孟子說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。」張載:「讀書先要會疑,於不疑處有疑,方是進矣。」申居鄖:「悟從疑得,樂自苦生」,鄭板橋:「書從疑處翻成悟,文到窮時自有神。」胡適:「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,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。」朱熹:「讀書無疑者,須教有疑,有疑者,卻要無疑,到這裡方是長進。」要而言之,這幾番說話亦不外想提醒我們兩件事:第一,作為學生,做學問必須常抱懷疑態度;第二,為人師者,教學要做到恰如朱子所言,學無疑者,須教有疑,有疑者,卻要無疑,這方為教學之最高境界。

教須善變,守舊無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