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C底板典型结构(5层木 + 2层芳碳)
1. 面材(Top Ply)
材质:常見有Koto(寇头木)、Limba(林巴)等硬木。
功能:影响触球感和出球速度,硬木面材(如Koto)
2. 次层(Secondary Ply)
材质:阿尤斯(Ayous)(中等硬度),或云杉(Spruce)纵向纤维提升支撑力)。
功能:过渡层,调节底板整体形变,增强反弹或控制。
3. 芳碳混编层(ALC Layer)
材质:芳基纤维(Arylate)与碳素(CARBON)
位置:通常作为外置层(靠近面材)或内置层(靠近芯材)
外置ALC(如Viscaria):芳碳层在面材下方,
内置ALC(如Innerforce Layer ALC):芳碳层靠近芯材,持球更深,适合旋转控制。
不对称(内外置)结构(銀河 pro 11s 一面PLC内置+云杉, 一面ALC外置+蔻头
4. 芯材(Core)
材质:桐木(Paulownia)(吸震稳定),或阿尤斯(AYOUS)(高弹性)。
功能:决定底板底劲和震动反馈。桐木芯轻且吸震,
以下是外置 ALC 板的例子:

ALC 结构对性能的影响
速度:芳碳层提供瞬间弹性,适合快攻和弧圈。
控制:芳基纤维的柔韧性缓冲来球冲击,增强手感。
振动抑制:混编材料减少不必要的震动,提升稳定性。
常见 ALC 底板结构示例
1. 蝴蝶 Viscaria(外置ALC)
结构:Koto面材 + 蓝芳碳层 + 阿尤斯次层 + 桐木芯。
特点:速度快、弹性强,适合中远台弧圈打法。
2. 蝴蝶 Innerforce Layer ALC(内置ALC)
结构:Limba面材 + 阿尤斯次层 + 芳碳层 + 桐木芯。
特点:持球时间长,旋转强,适合近台控制结合弧圈。
3. 张继科 ALC
结构:类似Viscaria,但手柄和重心调整,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