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

槐蔭亭後記

《槐蔭亭後記》

對於簡樸的事物,我素來都有特別的偏好。總覺得,簡單就是美!笨拙就是樂!「樸」和「拙」才是美的標準,樂趣的泉源,生活的至高境界。

本校有涼亭兩座,一座在校園中央,一座在校園的一角。不知是建築師當年無心之失,還是別具匠心之作,涼亭的設計十分簡樸,每座僅得方形石柱四支,和拱形鐡皮上蓋一個。亭內範圍,略呈圓形,兩側各圍上弧形石凳一道,把涼亭和鄰接的花圃分隔。花圃上滿種植物,紛紅駭綠,樹木蓊鬱,輕輕地將涼亭包圍。每個涼亭還各有自己的主題植物,一個以黃槐樹為主,另一個就以洋紫荊為主。從正面看,涼亭像一座兩旁種滿樹木的拱門,從側面看,卻又似一間隱蔽於林蔭中的矮屋。

在花圃的襯托下,涼亭拙樸之美盡見,令我越看就越著迷,經常有一股衝動,要把它們可愛和有趣的地方,凸顯出來,讓同學們分享,使「刻苦」的校園生活多添一點樂趣。(學習是要刻苦鑽研,專心致志,才會有成。)

三年前,我們以校園中央的那座涼亭作為試點,逐步開展我的願望。先是有花圃的美化工程,繼而有高詠儀老師挖空心思的仿巴特儂神殿設計,之後又有高繼標老師和林志超老師合作炮製的對聯。每趟工程,都有點石成金之妙,恰到好處地把涼亭可愛和可樂之處盡數展現出來。眼看有這麼好的成績,大家越幹就越興高采烈,興之所至,去年更發其幽古之情,要為涼亭進行命名,實行附庸風雅一番。「風流」,原來真的是要付出代價,我們便因此而滑了一跤──我們低估了命名的難度,以為簡單不過,其後才發覺,名稱如果要高雅免俗,富有意思,又要符合校情,真是功力少一分都不行,否則便只會貽笑大方。結果,我們精神上足足受困擾了一年。最後,幸好集眾人之力,還能將任務完成,定名為「槐蔭亭」。吃一塹,長一智,我們以後誰都不敢輕言命名了。

「槐蔭亭」的確立,除了要抒發我們對「槐蔭亭」的讚嘆外,還想藉此喚起同學對事物的好奇,提醒他們,凡物皆有可觀和可樂的一面,不必一定怪奇偉麗。可觀與否,可樂與否,端視乎觀賞者的心境而已。只要心境開朗,心情美麗,世間就自然美景無數。常言道:「世間皆樂,苦自心生」,又或者說:「萬物靜觀皆自得,四時佳景與人同」,便正是這個道理。

此外,它還寄寓了我們對教育的一點抱負。亭上的對聯:「徒言樹桃李,此木豈無陰」,便是我們心聲的剖白。

「槐蔭亭」更是我們對教育理念的一項實踐。我們對教育有一點膚淺的看法:「教育即是生活,生活就是教育。」教育必須照顧生活三個基本層面。一是生活中事物的邏輯與規律(真),譬如,春天開花,秋天結果是自然的規律,樂極生悲是因果的邏輯。二是個人和社會和諧生活的需要(善),譬如,理性、節制、禮貌、正義、廉潔等自古以來備受推崇的美德。三是美好生活的體驗和享受(美),例如,藝術、遊戲、旅行、運動等。學校的任務,當然是透過種種的方法,幫助學生培養上述的知識、技能和態度,令他們可以開拓一個幸福愉快的人生。不過,本校更高度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享受,認為快樂的人生,單靠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品格,還未足夠,它更需要高度的生活智慧,例如,對事物的好奇心,對明天的期盼,和對生命的欣賞和享受等 ------- 一些並不深奧的顯淺道理,但卻又往往遭人忽略的重要訓練。

同學們,但願「槐蔭亭」能帶給你們新的啟示,令你們活得更精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