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

教育。從良好習慣開始

教育。從良好習慣開始

還記得,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曾經寫過一封名為〈談品德:從良好習慣開始〉的公開信給全港年青人。信中,她精闢而透徹地闡述了習慣對品德修養之影響,使我們全然明白,良好品格乃成自於良好習慣。

當然,習慣除了影響我們的品德修養外,也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、學業成績、身心健康,甚至一生的命運。命運、性格、習慣,三者之間有著一種微妙的關係,互為因果:我們播哪一種習慣,就會收哪一種性格,播哪一種性格,就會收哪一種命運;反過來,命運的好歹,又會為我們陶鑄出林林總總,好好歹歹的性格和習慣。有不少學者於是就認為,良好習慣可以說是我們命運的主宰,成功的軌道,終身的財富,人生的格調,乃倡議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;培育孩子,要從良好習慣開始。中國著名教育家,葉聖陶先生,便是其中的表表者,他就曾經這樣說過:「教育是什麽?往簡單方面說,只須一句話,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。」

我是葉聖陶先生的忠實信徒,對於他的言論,更是奉為圭臬。自不待言,我所奉行的辦學理念,施教方針,也深受他的言論影響。例如,本校的長遠教育目標之一: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習慣及高尚品味」,便是一個例子。其次就是我們今年所訂定的三大關注項目,其中之一正是要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。」

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,知之非艱,行之惟艱。幾年來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,一定要從「早」抓起;習慣開始萌芽時,就要悉心栽培,並要防範它淪為不良習慣 ----- 江山易改,陋習難除。人一旦染上了陋習,那就麻煩了,日後得花上雙倍的氣力才能將之矯正過來。近代有許多研究尚發現,人在未成年以前,尤其是年幼的時候,是培養行爲習慣的最佳時機。出人意料的是,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、傾向、態度,原來多半在六歲以前已經養成。無怪乎中國人有這樣的兩句老話,一曰:「三歲看小,七歲看老。」又曰:「三歲定八十。」這兩句話的表達方式雖然是各異其趣,然而意思卻是一致:比喻從小時的言行,已可看出長大成人後的性格或作為。亦即是說,一個人的一生大概在幼兒時期就已經定型。關乎這點,為人父母者,真是不可不知,免得在管教上鬧出亂子,誤了孩子的一生。如此看來,父母作為孩子的「首任老師」,對於培養兒童建立良好習慣的責任,其角色真是至為重要;作為老師的,充其量只能當其「後盾」-----入學前,兒童所習見,所習聞的,固然全是父母的言語動作,就是入了學之後,放學回到家裡,也還受著父母的薰陶。耳濡目染久了,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,兒童的知識習慣也自然好。相反,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不好,那麽兒童也容易沾上不良的習氣;積習難返,學校教育就算很好,也得花上很大的氣力和時間方能將之矯正過來 ----- 現今教育,可以這麼說,泰半的工作都是花在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之上。明白這點,我相信老師就容易理解為何現今的教育工作是如此的繁重,就會有更好之心理準備,「安心」地去謀求對策,為矯正學生的陋習而努力。

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還要注意正面引導,要從小事做起。杜漸防微,要緊抓細微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這樣,學生在對待大事、處理大局上,也才能處處正當適宜。別小覷一些細小的習慣,這些習慣可能就是一些大習慣的基礎。譬如,執筆寫字,假若姿勢錯誤,那麼書寫速度就會受制,寫字技巧就難臻完善,字跡便自然無法雅觀好看,功課、學習上便總有缺失 ----- 曾有家長為了學生寫字潦草,字體難看,被老師處罰,而向我投訴,還很疑惑地怪責學校食古不化,在現今有電腦代勞的時代,仍然拘泥於「嚴苛」的書寫要求。無可否認,用電腦印製出來的書信文件,俱是美輪美奐,比手寫的來得整齊美觀,但是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重要的一點,那就是要從小處訓練學生學會做事的態度和習慣。小處不正,大處必歪。同時,所謂小習慣,大習慣,其實都是互相依附,渾然一體,難分彼此,一樣的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栽培。

誠然,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,是一項持久而艱巨的工程,我們必須堅持不懈,從大處著眼,由小處入手,嚴格要求之餘,又不可操之過急,更忌同一時間內有過多的習慣要求,最好是逐一去訓練,當一個習慣基本上形成後才再提出新的要求,這我們才有成功的希望。不過,話又說回來,工程雖然艱巨,但是好習慣一旦養成了,不僅有助提升孩子的做事能力,做事效率,也會令他們終生受用。正所謂「命好不如習慣好」,希望大家都能參透箇中奧妙,齊來為孩子們的「良好學習習慣」而盡一分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