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樂之道
世間皆樂,苦自心生。快樂之道其實可以很簡單,一份快樂信念加一點生活智慧經已足夠。只是信念、智慧乃主觀事物,因人之歷練而有所不同,快樂之說才變得儼如春日繁花,令人目眩神搖:記憶漸衰之年邁人仕(如我者)會說:「快樂就是健康加健忘。」縱情尋樂後醒覺的人會道:「快樂是無需刻意追求,不然只會適得其反。」能忍受命運的否泰者會曰:「快樂就是擁有一顆知足的心。」看透塵凡之虔誠教徒會謂:「崇奉宗教才是攀登極樂之途。」儘管快樂之解說眾多,求樂之妙法卻不外兩種:一曰及時行樂,一曰離苦得樂。顧名思義,前者會教人縱情肉慾感官之滿足,以求獲取片晌之歡愉;後者則會叫人磨鍊心志,以清心寡慾來尋求解脫。兩者相較,前者顯然易令人心蕩神馳,後者則易使人望而卻步。蓋因見慣了縱情享樂者悲痛收場之故,我就總覺得後者較為可取和可靠。物極必反,凡事到了極點,均會有反向發展。行樂也不例外,其極處實則隱伏著空虛,失落,譬如狂歡終日,雖得盡興之樂,卻又易使人難耐片刻之孤寂;長享富貴,擁盡天下奇珍異寶,卻又難免心中空虛加劇。總之,「酒極則亂,樂極則悲,萬事盡然。」
相反,由於已把人生定位於「苦」之上,信眾有了心理準備,離苦得樂這信念反而能導人超越自我,坦然面對困苦,令痛苦由此失掉它的可怕,妄念減少它的肆虐。精神的煉金術又能把忍受變為享受,於是,財散了,有安樂的人;一簞食,一瓢飲,有不改其樂的人;千災百毒,有談笑自若的人;妻子離世了,有箕踞鼓盆而歌的人,人生雖不快樂,而仍能樂觀以對。
容或可以這般說,困境中我們仍能樂觀以對,苦中尋樂,皆因快樂是由精神來決定。花看半開,酒飲微醉,箇中固然大有佳趣,然而你感覺快活,並非因花開得好,酒釀得美,實在是因你心無掛礙,兼且還有一份閒逸情致,輕鬆的靈魂因此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,來欣賞,來品嚐。要是你精神不痛快,例如正值生離死別,任它是千年佳釀,花中極品,怎樣的香醇,怎樣的嬌美,品嘗起來也只會是苦的滋味、愁的感覺。
明白了精神是一切快樂的根據後,離苦得樂之關鍵便在於我們能否修練心志,使其超然物外,不為情思物欲所困,就算面對困苦厄運,仍能甘之如飴。有謂,清心寡慾乃必修之途徑,潛臺詞是「知苦」、「能忍」、「知足」。知苦能令人心胸坦然,雖身在苦中而不叫苦。能忍則自會心安,不為妄念所滋擾。知足就會無求,無求就可遠離「求不得苦」,苦去於是樂來。這等德性,關係一生,本應從小就要培養,也許是現今物質充裕,又或是生活安逸的關係,許多人都渾忘了這種需要,以致在培育下一代上,方寸自亂。「愉快學習」便是個好例子,這論調既混淆了視聽,也誤導了學生,令人以為快樂是客觀實體,可以任意營造,隨時享用。結果是害苦了老師和同學:學生信以為真,於是日夕追問老師,為什麼他們的學習並不愉快;老師則為此而惶惶不可終日。
不諱言,除了猴子戲外,我就想不到有甚麼可以使學習變得愉快,我只知道求學之路崎嶇難走,務必要刻苦鑽研,然後才有所成,所以求學必須具備知苦、能忍之睿智。何時方得其樂?那就惟有經過一輪艱苦奮鬥,忽然有一刻,你感到豁然開朗,那一刻之欣喜便是學習之樂趣。很遺憾,這種愉快的感覺並不會久留,充其量只逗留幾分鐘以至幾天,因為它所充當的角色,就正如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,在於引誘我們忍受求學之苦痛,抱著快樂的希望而繼續奮鬥。人生便是如此,須臾的快樂就賺我們活了一世。
「青春是盆裡的鮮花,學問是天邊的彩霞,苦海是人生的大道,奮鬥是我們的歸家。」這是一首我甚喜歡的新詩,寓意深遠,能勸人勤奮、知苦,是送給年青人的上佳恩物。近日,我特地將之製成banner,懸於早會臺上,供同學賞閱。「滿懷心腹事,盡在不言中,」但願同學明白我意,並能從中悟出快樂人生之「道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